长虹云帆大模型 重构家电智能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

imtoken最新下载安卓作者:2025-11-13

当AI大模型在办公、汽车领域快速落地,智慧家庭的“智能承诺”却仍停留在“半吊子”阶段——“说‘打开空调’要重复三遍,说‘找程序员送外卖的电影’却跳出一堆无关推荐”成为常见吐槽,大多数用户因智能家电“指令听不懂、响应慢、推荐乱”放弃使用语音功能。这恰是家电行业的真实写照:家电行业的智能化始终停留在语音控制开关、APP远程调节的表层,交互生硬、指令理解精准度低、多设备协同弱等痛点,难以满足用户对“主动服务”“精准响应”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而长虹云帆大模型的出现,正打破这一僵局,让家电真正拥有“智慧大脑”。

PART 01.当“老家电巨头”遇上“新AI浪潮”

长虹启动云帆大模型之初,行业正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用户对家电“主动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大模型在电视领域落地面临安全性、“幻觉”等技术难题,亟需兼顾响应速度与理解精度的解决方案。

彼时的长虹,已为这场“技术攻坚”储备了充足底气。自2013年启动智能化转型,2016年推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电视,2020年攻克精准身份识别、智能交互等根技术,十余年的技术积累为项目奠定基础;依托中国科技城绵阳的创新扶持政策,契合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战略,政策红利为项目保驾护航;更有专业研发团队、全产业链协同优势与专项资金支撑,形成“技术+政策+资源”的三重保障。

“我们的核心目标很明确:构建全球首个基于大模型的智慧家电AI平台,让家电从‘被动响应指令’升级为‘主动服务管家’。”长虹智慧显示软服中心软件工程师彭一亮表示,这一目标不仅是企业的技术突破,更是推动整个智慧家庭迈入“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一步。

有了三重保障,长虹并未急于推进产品落地,而是先聚焦“主动服务”的核心支撑——一套能让家电“会思考”的技术架构。

云帆大模型的核心竞争力,藏在“专家模型+通用大模型+交互大模型”的三层融合架构中,“底层通用大模型支撑基础认知能力,中层专家模型聚焦家电垂类场景精准适配,顶层交互大模型优化用户体验,实现“简单指令快速响应、复杂需求精准处理”的双重优势。同时融合大规模高质量语料训练、自研微调技术及蒸馏算法,让模型既能精准理解需求,又能高效执行任务。”彭一亮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

这一架构融合了多维感知、多重理解、多任务管理、多模态交互、内容联想五大核心能力,可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预判”的跨越。其关键指标“语音交互”实现毫秒级响应简单指令,多轮交互理解准确率达91%,能精准识别模糊指令,如面对“程序员送外卖的电影”这类模糊指令,能快速锁定《逆行人生》并推荐同类作品。

PART 02.18个月里的“技术突围战”

从项目启动到首款AI TV投产,18个月的研发历程布满荆棘。每一个如期上线的功能背后,都是研发团队与时间赛跑、跟难题死磕的“极限挑战”。

2025年初,观影智能体子项目就遭遇“双重考验”:一方面项目周期紧张、工作量繁重,另一方面涉及语音交互、语义理解、声纹识别、媒资检索与推荐、大模型适配等多条复杂技术链路,且项目组此前并无相关经验,难度可想而知。

“幸好我们前期采纳了领导建议,在方案调研阶段就同步思路、完成内部异步立项,争取到了缓冲时间。尽管产品正式立项前,我们尚未完全啃下所有技术硬骨头,但大部分难点的解决方案已心中有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彭一亮记忆犹新。作为长虹内部从技术新人成长起来的核心骨干,他在项目中牵头组建跨学科攻坚小组,联合语音识别、算法领域专家开展技术调研,将声纹识别准确率从95%提升至99%;他还创新性地设计“分层记忆存储架构”,区分短期热点偏好与长期兴趣标签,使个性化检索推荐准确率提升20%。

技术难题接踵而至:大模型生成数据与媒资库数据存在偏差、语音回复内容与显示信息不同步。为攻克这些问题,团队联合策划、语音组、成绵测试组开展高频跨部门沟通,快速迭代。更棘手的是行业共性难题——推荐效果的评判标准极具主观性,缺乏可量化的对比维度。团队曾与行业内同行交流,发现大家普遍受此问题困扰。经过内部反复讨论,确定了“真实数据支撑,自动化+主观评价结合验证”的测试方案:抽取线上用户的精确搜索、模糊搜索、剧情搜索等多维度语音数据,构建万级用户真实测试用例;通过输入用户真实数据、记录返回结果,再通过专业自动化测试工具验证+人工主观评价相结合得出具体指标。最终测试结果显示,观影智能体效果已持平甚至略超行业头部水平。项目的成功上线,成为行业首家落地声纹+记忆体的个性化推荐的影视智能体。

当云帆大模型走进家庭,家电正发生本质转变。“以前电视是‘你点我播’,现在它能‘懂你所想’。”彭一亮举例,老人说“想看以前的老戏”,电视会自动推荐经典戏曲并调大音量;孩子说“找学习视频”,会优先筛选教育类内容并控制时长。更暖心的是长虹熊猫AI TV打造的24小时陪伴治愈系统:清晨用天气预报唤醒用户,工作间隙提醒远眺休息,夜晚播放助眠音乐并自动关闭灯光,让电视成为家庭生活的情感纽带。

2024年3月,云帆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备案号:Sichuan-ChangHongYunFan-20240305),成为四川首个获此资质的大模型;搭载其技术的“星箔 ART”系列电视荣获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科技创新奖、人民网匠心产品奖等权威认可;多轮交互准确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8个百分点,响应速度达到行业最快的毫秒级水平。

PART 03.人才梯队托举技术跃迁

这种蜕变背后,是长虹智慧显示软服中心“技术研发-产品落地-生态共建”的全链条布局,更离不开人才梯队的坚实支撑。技术的突破终究是人的突破,长虹的人才队伍,正是云帆大模型持续进化的“源代码”。

彭一亮的成长轨迹堪称长虹智慧显示软服中心“项目历练+导师制+知识沉淀”培育模式的鲜活范本。从2017年带着青涩与热忱入职的后端开发工程师,到2025年跻身公司资深专家行列,他以项目为阶、以团队为翼,不仅完成了个人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全维度跃迁,更为企业培育了一支硬核技术梯队,成为长虹电视运营领域人才成长与技术创新的双重标杆。

2017年入职时,彭一亮以后端开发工程师的身份加入研发团队,面对高并发场景时架构设计经验匮乏,曾因未考虑流量峰值导致内部服务崩溃;跨部门沟通时陷入“技术细节自说自话”的困境,3次因需求偏差返工。深知不足的彭一亮主动开启“补能模式”:申请承担项目经理角色积累实战经验,下班后钻研高并发架构案例并整理成“技术攻坚手册”分享;提前预习评审资料,刻意练习“技术语言转业务表述”,在跨部门会议中主动同步需求。这段“啃硬骨头”的起步经历,让他快速夯实了电视后端开发技术基础,更培养了“问题导向”的工作思维。后来,在担任项目经理牵头积分系统开发期间,创新采用“模块化拆分+迭代式开发”策略,引入Redis缓存机制优化数据查询链路,使系统并发处理能力从每秒5000次提升至10000次以上,提前两周上线且三个月故障率为零,成功突破“纯技术执行者”定位,练就成熟的团队管理能力。至2025年带领20人团队推进观影智能体项目时,彭一亮已成长为能平衡技术创新与业务落地的资深专家。

更可贵的是他的“经验传承”:截至2025年,彭一亮累计带出3名技术骨干,其中2019年加入的新人秦赞,已在他的指导下成长为云端核心业务负责人,主导电视运营云服务平台开发。这种“骨干带新人、新人成骨干”的梯队建设模式,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招聘入口就把控质量,确保人才的技术硬实力与企业需求、文化价值观契合。”长虹人力资源负责人介绍,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选育”有一套清晰机制。在“选”上,初级岗位通过在线编程题、技术笔试考察基础能力;中高级岗位增加项目复盘、架构设计题,评估系统思维;同时通过“STAR法则”行为面试与文化适配度考察,减少后期流失风险。内部推荐、外部猎头与校招结合的渠道,也让人才来源更广泛。在“育”上,分层分类培养机制让不同阶段的人才都能成长,根据技术人才的职级、能力阶段设计差异化培养内容,避免“一刀切”式培训,确保资源高效利用,比如新员工/初级人才定位为夯实基础,快速融入;中级人才重点定位为深化专业,突破瓶颈;高级/专家人才则定位为引领创新,对接战略。以多元化的培养形式,适配技术人才“重实践、轻理论”的学习特点,提升参与度和效果。

“我们将以云帆大模型为核心,构建“技术研发-产品落地-生态共建”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中国AI家电技术第一品牌’名片,推动智慧家庭进入‘主动服务+个性化定制’的全新阶段。”谈及未来,长虹智慧显示软服中心研发团队信心满满。随着云帆大模型的持续迭代,越来越多的长虹家电将拥有“懂用户”的能力,智慧家庭的温暖未来正加速到来。

(责任编辑:姜永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