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际银行:改革开放排头兵 金融创新不止步
1985年11月28日,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应运而生。厦门国际银行的诞生是中国金融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也是中国早期金融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对厦门国际银行高度重视,亲自关心并指导银行的筹建工作,并在厦门国际银行成立时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厦门国际银行越办越好”。
1985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
对厦门国际银行开业进行报道
四十年来,从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到金融开放的重要枢纽,厦门国际银行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坚定不移服务国家大局、服务百姓大众、服务实体经济,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勇毅前行,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厦门国际银行已成长为国内城商行中唯一一家在港澳均拥有全功能附属商业银行的机构,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华侨金融、跨境金融业务独树一帜。凭借国际化布局与深厚的本土根基,厦门国际银行正深度联动港澳,持续助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及“一带一路”建设,书写中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全国首家
首次引入侨资 成立中外合资银行
改革开放伊始,福建和厦门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境外资本,尤其是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侨资,就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很多华侨华人怀着报效国家的热情回来投资办厂,成为经济特区建设最早参与者。但同时,这些外资企业、合资企业金融需求和原有的金融体制出现了明显的“错配”。彼时的国有银行体系以服务体制内经济为主,无法完全满足外资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金融需求,金融改革开放势在必行。综合考虑到福建省的地理区位和特殊优势,有关决策层大胆尝试了一条更具中国特色的路径:在厦门经济特区直接引入侨资成立合资银行。
最终,在众多候选机构中,爱国华侨李文光先生作为外方合资者入选,其通过旗下的附属机构香港泛印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福建投资企业公司、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合资成立了厦门国际银行。
厦门国际银行的成立,不仅突破了外资准入的制度壁垒,更开创了利用侨资推动金融开放的先河,其上层设计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智慧与胆识。其创新性地采用了“国有主导+侨资参与”的模式,一方面借助侨资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引入了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另一方面国有资本确保了银行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效防控了战略性和系统性风险,让改革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大胆推进。
同时,在出资方式上,合资方香港泛印集团通过旗下的泛印国际财务有限公司和澳门国际银行两家公司的全部股权以及部分现金入股,开创“以股权换管理经验”的先河,直接将两家成熟金融机构的体系、人才、客户和牌照“打包”注入,使厦门国际银行在诞生之初就具备了高起点的国际基因。
1985年11月28日,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鹭岛厦门,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正式成立。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展如火如荼的历史大背景下,厦门国际银行的诞生是对中国传统单一金融体制的重大突破。也正是从厦门国际银行开始,国内的其他城市纷纷开始探索成立中外合资银行,推动金融领域逐步对外开放。。
1985年,厦门国际银行开业时的总部大厦
先行先试
产品服务创新 创下多个国内“第一”
成立后的厦门国际银行走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前沿,勇于先行先试。
为顺应金融体制改革中对建立和发展多形式金融机构的要求, 1991年,厦门国际银行引进亚洲开发银行及美国、日本金融机构参资入股,成为国内第一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银行,与国际银行业先进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接轨,推动该行真正走上了国际化运作的道路。厦门国际银行开创了中国银行业战略引资的先河,这比中国加入WTO后中资银行掀起的引资热潮早了10年以上。
“厦门国际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改革的基因,所以在很多方面都跟当时的国内银行不太一样。”厦门国际银行信息咨询部首任经理庄维明回忆说,由于总部设在厦门,同时在港澳均有子公司,这对厦门国际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挑战。响应辖区内各专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经营的改革要求,该行率先实行自负盈亏、职业经理人和招聘合同制等市场化运作机制,为后续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提供了样板。
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方面,厦门国际银行先行先试创下国内多个“第一”,不断丰富服务实体经济路径。
作为金融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厦门国际银行自诞生起,便肩负着引入境外资金、技术的使命。该行先后为厦门松下电子、建松电器、林德叉车、林德气体等大批外资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国际结算和融资服务,国际结算业务量曾长期位居厦门银行业前列。成立伊始,该行便向众多外资企业提供服务,有效填补了外资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金融需求。1992年,该行通过股权投资吸引知名跨国公司ABB落户厦门,成为特区招商引资的经典案例。1995年,该行在香港和新加坡发行存款证,成为境内首次利用存款证这一金融工具从境外融资的金融机构。
20世纪80年代,该行从香港引入楼花按揭产品,成功为香港开发商在厦门开发第一栋高层大厦提供按揭贷款。1986年底,参与承销厦门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发行的我国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桥——高集海峡大桥(后更名为“厦门大桥”)的首期债券,助力厦门跨岛发展。1988年,发挥结算业务优势,率先疏通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汇款路线,提升两岸资金汇划的效率,同年试办部分人民币业务,成为国内首家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外(合)资银行。
2002年,该行获准经营国内居民外汇业务,成为首家获得此类业务牌照的外资银行;并于2004年成为首批获准开办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银行和首家开办全面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进一步拓展了外汇业务的边界。
厦门国际银行早期营业场景
转型求变
完成股改 成为城市商业银行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大,厦门国际银行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该行曾负责全行战略规划制定的资深员工回忆说:“当时银行面临增资扩股、机构扩张及新业务准入三大瓶颈,从1991年引进三家外资金融机构之后,直至2012年股改前我们没有进行过一次外部增资,全靠自有利润积累,这也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存在资本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银行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厦门国际银行于2008年启动了改制工作,2013年正式完成股份制改造。通过引进新投资者,将外资股权比例降到25%以内,从而改制为中资城市商业银行。股改完成后,银行突破了三大瓶颈,实现了机构扩张、资本结构优化和众多新业务开办。股改后银行逐渐进入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主流阵地,业务重点从公司业务扩展到零售业务,同时也创新推出了中资银行的一些新业务。
2000年,厦门国际银行总资产为90多亿港币,境内机构人员不到100人,当时境内只有厦门和珠海两家机构。改制成为城商行后,经过数年努力,2021年该行总资产突破1万亿元。
从2021年进入第五个五年规划开始,厦门国际银行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至今,厦门国际银行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杭州、香港、澳门以及福建全部9个设区市设立150余家营业性机构网点,员工人数也从成立初期的不足百人,壮大到目前的超过7000人。
创新突破
发挥优势 拓展华侨金融新领域
在2013年成功改制为中资商业银行后,该行紧抓国家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政策机遇,努力朝着国际化、综合性、多元化的经营目标迈进。
2017年,厦门国际银行成功收购由闽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倡办且拥有香港全牌照银行资质的集友银行,不仅强化了国际化战略定位,更深化了境内外业务的互补和协同效应。
集友银行总行大厦
我国有6000多万海外侨胞,他们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华侨金融是践行服务实体经济、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凭借与生俱来的华侨金融基因和“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厦门国际银行具备发展华侨金融的独特优势,积极为侨资、外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优质金融服务,支持国家外向型经济建设。
2021年,厦门国际银行创新提出发展华侨金融战略,并率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该行在总分行及境外附属机构均成立华侨金融部门,推动分支机构设立华侨支行或华侨金融特色专营团队,同时积极推动华侨金融向体系化、规范化发展,发布国内银行业首个华侨金融企业标准,牵头编制国内首个华侨金融服务团体标准,并于2024年获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成为福建首个获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金融机构。
如今,厦门国际银行已协同澳门国际银行、集友银行构建起“以内地为主体、以港澳为两翼”的战略架构。这一战略架构的形成,也为厦门国际银行持续助力国家“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姜永丹 )
